1945年4月16日,柏林战役打响,250万苏军向着纳粹德国的首都柏林,发起了最后的攻击。苏军进展神速,短短四天时间,接连突破两道防线,于20日兵临柏林城下,给了希特勒一个最难忘的生日礼物。
随即,苏军对柏林展开了包围,两天后,柏林已经三面被围,留给希特勒的时间不多了。此时希特勒的部属纷纷劝说他离开柏林,到南部继续领导德国。但希特勒始终表示,他将留在柏林,坚持到最后一刻。
27日,柏林全部被围,希特勒彻底陷入了绝望,他歇斯底里的痛骂德国的将军们全是草包。这段历史在一部电影中得到了完美的再现,网友们将其称之为元首之怒,由于演员的表演过于生动,网友们还对其进行了不断的恶搞。
不过网友们恶搞的同时,肯定不会明白,希特勒为何如此的愤怒。其实希特勒的愤怒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因为直到德国投降时,德国的武装部队依然有数百万之众,控制着德国南部,意大利北部,整个奥地利,捷克,丹麦、挪威,半个荷兰的广大地区。仅距离柏林最近的捷克军团就有着七十万军队。
捷克军团属于德军中的精锐部队,当柏林战役打的难舍难分的时候,这支德军精锐一直驻守在布拉格到匈牙利一线,坐看250万苏军围攻80万柏林守军。而且负责守卫柏林军队,有大约20万人,还是战前临时组织起来的国民突击队,其中有不少老人和孩子。这样的部队和德军精锐简直不能比,那么为何希特勒不把这七十万精锐调到柏林,和苏军决一死战呢?
展开全文
如果能够把这支部队调回柏林,即使不能取胜,也能坚持的更久一点。但希特勒没有那样做,具体的原因,大体以下几个。一是希特勒已经意识到,柏林根本守不住,柏林周围都是大平原,守军没有任何地理优势,即使多坚持一个月,也只是白白损失70万人,对德国也没有任何实际帮助。
第二,这七十万人担任着匈牙利的防务。而匈牙利是德国最后的石油产地,德国要想继续作战,可以没有柏林,但是绝对不可以没有石油。第三,希特勒不愿投降,更不愿意手下投降,他希望自己死后,德国的将军们可以带领德军继续作战,所以他才最大限度的,留下这支精锐部队。
但此时的德军上下都已经失去了胜利的信心。比如希特勒曾下令实行焦土政策,但施佩尔等德军将领并没有遵守。虽然这些失去信心的将领确实是正确的,德国已经没有任何胜利的可能了,但假如他们真的团结一致按照希特勒的要求,依托德国南部的山地地形,至少可以把战争拖的更久。所以,将领们的阳奉阴违,这才是希特勒愤怒的原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