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击”
为什么胜赖要开打战事?不是更愚蠢吗?
一般思考的话,大抵会有类似的想法。但既然急的是信长方,信长也必须设法做一些事来阻止胜赖如愿以偿,于是就出现了酒井忠次、金森长近的别动作战,突袭正在包围、监视长筱城的鸢巢山,并搞断武田军的后路。最终这个计划成功了,这个作战,令本可以逸待劳的武田方忽然大乱。
然而,大家也别忘记,奇袭的第一要领是「出奇不意」。信长实行这个奇袭时,事实上有几个事情在进行。第一是停止向长筱方向进军,一方面是怕武田军反击过来,另一方面是保持「后方牵制」的作用,但这个作战的真意乃停止刺激武田军,并开始在长筱西面的有海原建筑野阵城寨。
奇袭作战成功后,被两面包围的武田,要么就撤退回甲斐,要么就一战扭转乾坤。最后胜赖及武田军的指挥部决定了后者。一战定乾坤好还是撤退较好这留待下面再说,但信长这个奇袭的确破坏了武田军的计划,更把武田军由主导,变成被动。
然而,这个结果,其实不能过于责怪胜赖,酒井忠次等人渡过的丰川其实是河床不平及宽阔的河川,对岸往鸢巢山的山路也十分崎岖不平,因此这个作战能成功,的确是十分厉害,但因为既不可明火行军,也怕被敌军发现,所以也是风险奇高的冒险作战。结果来说,大家都指责武田方太笨,这样也想不到云云,但事实上是因为没有确实了解现场情况而作的「结果论」。
按照一些说法,鸢巢山被夺大概发生在决战前一小时左右。当时的武田军所受到的打击自然十分大,但仍然有选择的余地—撤退或者反击。从现在大家所知道的最终结果来看,撤退肯定是首选,本人也曾这样想。
可是,一如前文所示,在当时兵农未分的战国时代,撤退意味崩溃及战败,一场打得好的撤退作战,在战国史上寥寥无几。因为再厉害的战国武将,面对群众大恐慌的非职业兵卒,如何有效撤退又不会因为恐慌而损失惨重,事实上比打反击更困难。加上一旦联军看到武田军撤退,追击是意料中事,所以撤退也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那么,长筱之战最终在不利于武田的情况下开打,从决策上怪责胜赖的话,我从没有反对,我一直也只想强调背后的种种原因,绝不是决策层分裂、求死或胜赖一意孤行之举。然而,相信「就算如此,武田军为什么要选择进击?」才是大家感到难以理解的。可是,事实上有几个思考盲区是值得留意的。
第一,进击不等于自杀。
相信大家会瞠目结舌,联军有上千支火绳枪,为什么说进击不等于自杀?对,这就是第一个盲区。战国时代的铁炮事实上性能不太好,平均一分钟只能发射2~3发,而且突然报销,枪管过热,难以入弹也是大问题。所以,大河剧及游戏中那样枪林弹雨的景象,只会出现在想像而已。
第二,三段的真实性。
看到第一点,自然有熟悉战国史的朋友会反问,「三段」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吗?的确,这是现在最盛行的说法,即织田德川联军将火绳枪队分成三排,一排射击,一排填充火药,一排准备,这个在相关游戏中也早已十分著名。
但事实上,疑问点是很多的。首先人数是否有3000人,在一次史料上是找不到证据支持的。当然,信长当时的兵力,三千人不是问题,但是战场不过是长二公里,阔一公里余的狭小战场,从战场中间的连吾川至信长、家康方本阵的长度也不过数百米,加上马栅、土垒等防御工事,活动空间其实严重不足,而且完全没有史料透露信长如何训练三段击,铁炮队本身也是临时调集而成的联合军,合作度本身也是值得怀疑。
第三,武田骑兵的真假。
这个相信有不少人听过,到目前为止,日本在明治时代以前,大规模的骑兵队并不存在,当然,并不代表没有人骑马,只是好像西方龙骑兵般组阵冲击的作战,其实没有存在过。武田军内的骑马武者也的确存在,但是否像游戏及大河剧那样大规模冲向联军,在史料上也未能确定。
除了《信长公记》提及武田军中的一部分「关东善骑之众」进攻外,已没有更多的记载,而在武田信玄至胜赖期的诸场战事中,也无法找到与骑兵战术类似的记载。当时一般的作战,都是马上武士配合数名步兵为一组的,即使武田真的重视马的重要性,这个常例也没有改变。而马栅在战国史,更是早早登场的战争用具,并不是为武田军而设的新产品。
第四,信长本阵的构造。
有马栅、有火绳枪队、有防御工事的联军本阵,事实上等同于一个野外的城寨,武田胜赖在战败后写给家臣的书信也提及自军的攻击行动等同攻城。的确联军挟狭长的连吾川防守,配合马栅、土垒、乾壕及隐穴等防御工事,一方面信长军的防守是十分严谨,但反过来也意味着织田、德川家知道,武田军的攻击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在《信长公记》中信长严令军中不可擅离本阵半步,除了是集中用火绳枪、弓箭去袭击对手,防止队列自乱也是一个关键。这一系列的防御工事并不是一日而成的产物,重视情报而且在战场三公里内的武田军不可能不知道。
长筱合战屏风图
最后,武田军死伤主因。
这可说是最大的盲区,武田军的大败,或许是受到游戏、大河剧等的影响,武田军好像全死在战场似的…其死伤数,除了信长胜利后的报捷书信外,就苦无记载,加上后世的大力吹棒,于是就产生一个错觉,就是所有武田士兵连同山县昌景等指挥武将都成了炮下亡魂,但《信长公记》中却明言道,更主要的死因是溺死、饿死及被追击而死。当然,被火绳枪、弓箭之类射杀的士兵也存在,但没有后世想像中的多。
长筱之战的过程,并不是武田与织田之间的战争,还有德川,后世传承的回忆录指当时的内藤昌丰及山县昌景已杀进马栅的第二层,虽然没有记述是否战死。但这个传承以及上面的推断分析,武田方的攻击事实上是有效的,也就是战术上并不是纸上谈兵。
现在我们无法查考德川方有多少火绳枪,但如果《本多忠胜武功觉书》等的传承无错,那也更进一步可推定武田军当时的作战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求死作战」。冲击较弱的德川方面实在十分可行,织田、德川两军阵营相连,总帅的本阵相距约800米,两方的一举一动,很易察觉,若德川方动摇,也肯定影响到邻近战场的织田军。这样一来,武田军能否寻找到突破口再加以打击,便成为作战有没有胜利希望的关键。
事实上,山县昌景、土屋昌续等武田重臣的死亡地点是众说纷纭,现在战场所树立的碑,除了土屋是死在马栅内之外,甘利信康以下的武田将士都死在中心战场外围部分,由于没有文献清楚说明各将的死因及地点,假定现场所立的碑是正确的话,这样也表示真的死在火绳枪的,很大可能是前线的士兵,而发射火绳枪所产生的烟雾,令从后方来攻的士兵及上级指挥无法判定前路景况,加上防御工事的阻碍及联军方的抵抗,做成武田军混乱,力战数小时后筋疲力尽而逃退,终于便进入了联军方的追击战。
以上是结合史料推断的过程,在战术上是有扭转这个不利的可能性,从一些史料上也看到武田军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立即大败,否则难以与联军打了数个小时。
就在第二点所强调的,当时的战场,能否容纳两方加起来的4万余大军,也是一个疑问,就算真的是三万对一万八千,考虑火绳枪的杀伤力及效率,其有效射程为200~150米内,(所谓的有效射程乃指能保持威力,击到敌人的距离,即「命中射程」。当时一般的火绳枪射程最远可达1000至500米(这是指可及的最远射击距离,不是「命中射程」),当然,要是肯定令敌人兵马人仰马翻的「必中射程」的话,以当时的火绳枪技术,50~30米是最安全的。
这样看来,火绳枪的杀伤力自然会受到质疑,但只要把防御工事及军数上优势配合分析的话,火绳枪的优势及利点仍然很大。但是,本人对此不感到怀疑,唯一最不解的是「为什么是饿死?」,我认为这就是很多人都忽略的一个关键。从长筱城包围战到本格决战,只有寥寥三日,才刚日夜狂攻长筱城的武田士兵,被迫又要投入另一个战事,自然会无以为继。加上疲累、恐慌、紧张等种种因素,武田士兵一个接一个的在战场内外战死或被追击而斃。这个才是造成武田方有大规模死伤的主因吧?
在此简单总结一下,长筱之战本身的相关史料是十分缺乏及不全面的,单凭后世的军记小说来推断是十分危险的。有人把长筱之战败北都归究到武田胜赖个人的问题上,其实是以偏概全,不尽不实的。这个想法,大抵是受到甲阳军鉴及黑泽明的电影《影武者》的影响。
从史料的记载中可知道,最后武田家的溃败、死伤惨重的主因,并不是只因为冲击织田.德川阵地,更多的是因为受到织田、德川联军的追击,加上其他原因,如饥饿、慌张而死在败退途中。说实在,在兵农未分离、军律松散不一的战国时代,只要一旦败退,军纪散乱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因此,是攻是退,并非我们后人容易判断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