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文献中,“烛”是对照明用器的最早称呼。西周时,“烛”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没有点燃的火把通称“火焦”,用于把持的、已被点燃的火把称之为“烛”。《礼记·内则》记“夜行以烛,无烛则止”。
据历史所载,在两汉以前人们主要使用油灯照明,灯具主要为青铜制品,蜡烛在东汉晚期出现。
西汉雁鱼铜灯山西省博物院藏品
而到了三国时期,因蜡烛的使用,烛台也应运而生,有青瓷卧羊形烛台。西晋时流行卧狮形烛台。
青瓷羊形烛台三国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
越窑青釉狮形瓷烛台 西晋 扬州博物馆藏品
到了东晋南北朝时,烛台式样就更加丰富,有羊形、狮形、单管,双管、四管、五管、荷花形等。
隋唐时期,工艺进步,不但生产了大量以实用为主的烛台,同时迅速发展了兼有照明和装饰双重功能的烛台,中空筒管式烛台就是隋唐时期的流行烛式。唐代的瓷烛台,有青瓷和白瓷,兼有少量黑瓷。烛台则以新品种唐三彩为代表。
唐邢窑白釉烛台国家博物馆藏
唐三彩烛台洛阳博物馆藏
蓝釉唐三彩烛台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宋元时期,陶瓷烛台占据了主导地位,造型较隋唐多样,较矮。宋代开始用单体的碗盘和钵用作灯盏现象增多,宋代还出现了一种省油灯。
五代四川邛窑省油灯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省油灯截面图
省油灯,灯壁是一个中空的夹层、壁侧面有一个小圆孔,用来向夹层中注水,在燃灯时保持降温,从而起到省油的作用。
明清烛台的种类较唐宋时期更为丰富,具有照明和观赏双重功能。明清时期,由于“城市化”,与其相适应的照明用的烛台(灯盏)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明永乐青花烛台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青花烛台湖北省博物馆藏
烛台虽然是古人生活中的实用物品,但从制作工艺、成型、品种等来说,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一步步的更新演化,一件小小的烛台上可能记录着时代的发展、朝代的更替、文化的融合。
声明:图文由【极速鉴宝】APP提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鉴宝服务平台”查看。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