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大致可分兩類:退化性、血管性,但也有患者同時存在2種或以上病因,失智症主要類型如下:
退化性失智症 因大腦神經細胞退化或病變而導致,但實際成因不明,目前研究認為其病因與基因、頭部創傷、心臟及大腦健康有所關聯。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約50~60%失智患者屬於此類,早期病徵為記憶力衰退,無法辨認時間、地點與人物。 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不同於阿茲海默症是記憶力退化,額顳葉型失智症的早期病徵為行為異常、執行功能缺損及語言障礙。 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第2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患者除有認知功能障礙外,早期可能出現身體僵硬、手抖及走路不穩等狀況,並伴隨較明顯的精神症狀如情緒不穩及幻覺。 血管性失智症 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使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是造成失智症的第2大原因。
一般中風後病人若存活下來,約有5%病人會有失智症狀,且有25%病患會於5年或以上時間罹患失智症,其特性包括認知功能突然惡化、行動遲緩與精神症狀。
2.失智症可以治癒嗎? 失智症的治療可分為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等2種,兩者皆無法阻止或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僅能改善症狀或延緩病情惡化的速度,因此失智症可說是無法根治的疾病。
然而,透過藥物及非藥物療法如認知訓練及懷舊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延遲患者送至安養中心的時間,並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失智症新藥上路:延緩退化、爭取穩定期 衛福部已核准兩款針對輕度阿茲海默症的單株抗體藥物——樂意保(Leqembi)與欣智樂(Kisunla),可清除β-類澱粉蛋白、延緩記憶與功能退化約27%~51%。 不過目前治療屬自費,須經神經科醫師評估是否適合,透過腦部影像與生物標記檢查,確認病程仍屬早期階段、並排除容易出血的高風險群。醫師也提醒,新藥的重點在於延緩惡化、爭取時間,無法逆轉失智,因此仍需重視身心照護與病情的長期追蹤。